胃肠总“闹脾气”?12类常用中成药,帮你对症调脾胃!
早上起来胃胀得像揣了个气球?吃点凉的就拉肚子?压力大时胃里火烧火燎?
胃肠不适是现代人的“常见病”,吃不对、睡不好、情绪差都可能让肠胃“罢工”。
今天咱们不聊复杂的病理,只整理12类最常用的胃肠中成药,帮你快速对号入座,缓解不适!(文末有重要提醒,一定要看到~)
一、吃撑了、不消化?选「消食导滞类」
典型表现:饭后腹胀、打嗝有酸腐味、大便酸臭或便秘,舌苔厚腻。
核心问题:饮食积滞(吃多了不消化)。
代表药:保和丸(浓缩丸/水丸)
图片
成分:山楂、神曲、莱菔子(消肉食、面食、痰食积滞)+ 陈皮、半夏、茯苓(理气和胃)。
特点:温和消积,适合偶尔吃撑、儿童积食(可配合小儿化食丸)。
注意:孕妇慎用;脾胃虚弱者(长期消化不良)需搭配健脾药(如四君子丸)。
备选:大山楂丸
图片
更侧重“开胃”,适合食欲差、爱吃零食的小孩或成人,但消导力强,不宜长期吃(伤脾胃阳气)。
二、胃胀气、肚子鼓得像气球?选「行气消胀类」
典型表现:腹胀明显(尤其饭后)、排气多、肚子按起来软但有胀感,常叹气,情绪差时加重。
核心问题:气机阻滞(气堵着下不去)。
代表药:木香顺气丸
图片
成分:木香、香附、陈皮(理气)+ 苍术、厚朴(燥湿),兼顾“气滞+湿阻”。
特点:起效快,适合受凉或生气后突然腹胀,大便黏腻不爽者。
注意:孕妇禁用;阴虚(口干舌燥、手脚心热)或津液不足者慎用(苍术偏燥)。
备选:四磨汤口服液
图片
更温和,适合老人、术后或虚弱人群的胀气,能缓解“气滞+便秘”。
三、胃寒怕冷、遇凉就疼?选「温中散寒类」
典型表现:胃部冷痛(喝热水/热敷缓解)、喜温喜按、四肢发凉、大便稀溏,吃凉的就腹泻。
核心问题:脾胃虚寒(阳气不足,扛不住冷)。
代表药:附子理中丸(浓缩丸/水蜜丸)
图片
成分:附子(温肾阳)、干姜(暖脾胃)+ 党参、白术(健脾),温阳+健脾双管齐下。
特点:适合中重度胃寒(比如吃冰淇淋后胃痛2小时以上),或伴随腹泻、四肢凉的人。
注意:附子有毒,需严格按说明书剂量服用(一般一次1丸,一日2-3次);阴虚火旺(易上火、口干)者禁用;不建议长期连续吃(一般不超过2周)。
备选:小建中合剂
图片
更侧重“缓急止痛”,适合胃寒伴随肚子抽痛(像拧着疼)、手脚凉的人,药性更温和。
四、吃不对就拉肚子?选「清利湿热类」
典型表现:腹痛即泻、大便黏马桶(冲不干净)、肛门灼热、口中黏腻发苦,夏天吃烧烤/火锅后加重。
核心问题:湿热下注(肠胃有热+湿邪)。
代表药:藿香正气水(胶囊/滴丸)
图片
成分:藿香(化湿)、紫苏(解表)、白术(健脾)、茯苓(渗湿),兼顾“解表+化湿+和中”。
特点:夏季胃肠型感冒(又吐又拉+轻微怕冷发热)的“神药”,也适合吃坏肚子的急性腹泻。
注意:酒精过敏者选无酒精版(胶囊/滴丸);孕妇慎用;湿热重(舌苔黄厚腻)可搭配香连丸(清热燥湿)。
备选:香连丸(片)
图片
单纯清肠道湿热,适合痢疾(大便带脓血)、里急后重(想拉拉不出),需在医生指导下用。
五、胃里像烧着一把火?选「清胃泄热类」
典型表现:胃部灼痛(像吃了辣椒)、口干口臭、牙龈肿痛、爱吃冷饮、大便干结。
核心问题:胃热炽盛(胃里有实火)。
代表药:清胃黄连丸(片)
图片
成分:黄连(清胃火)、石膏(清热)、知母(滋阴),清胃热的同时补一点津液。
特点:适合胃火旺盛导致的口臭、牙痛、便秘,尤其熬夜后“胃火烧”明显的人。
注意:脾胃虚寒者(吃凉的腹泻)禁用;孕妇慎用;不可长期吃(伤脾胃阳气)。
备选:牛黄清胃丸
清胃火力量更强,但含大黄(泻下),适合便秘严重的胃实火,体质弱的人慎用。
六、情绪差就胃疼?选「疏肝和胃类」
典型表现:胃胀连及两胁(像有根绳子勒着)、生气/压力大时加重、叹气后舒服些,常伴胸闷、食欲差。
核心问题:肝气犯胃(情绪影响脾胃)。
代表药:气滞胃痛颗粒(片)
成分:柴胡(疏肝)、香附(理气)、白芍(柔肝)+ 炙甘草(缓急),专门“疏解肝郁+和胃止痛”。
特点:适合焦虑、紧张后突然胃疼(像胀着疼),或女性经期前乳房胀+胃胀的女性。
注意:孕妇慎用;肝火旺(易发火、口苦)可搭配加味逍遥丸。
备选:舒肝健胃丸
比气滞胃痛颗粒多了山楂、槟榔(消食),适合肝郁+食积(吃一点就胀)的人。
七、饭后胃胀、大便稀软?选「健脾益气类」
典型表现:饭后腹胀加重(吃一点就撑)、大便不成形(黏马桶或稀软)、说话声音小、容易疲劳,舌淡苔白。
核心问题:脾胃虚弱(运化无力)。
代表药:香砂六君丸(浓缩丸)
成分: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(四君子汤,健脾)+ 木香、砂仁(理气和胃),补而不滞。
特点:适合长期脾胃虚弱(比如慢性胃炎、术后体虚),症状轻但反复的人。
注意:湿热重(舌苔黄厚腻)或胃寒明显(吃凉的剧痛)者慎用;急性腹泻(比如吃坏肚子)不适用。
备选:参苓白术散(颗粒)
更侧重“健脾渗湿”,适合脾虚+大便稀溏(甚至腹泻)+四肢乏力的人,适合长期调理(如小儿营养不良)。
八、大便干硬、拉不出来?选「润肠通便类」
典型表现:大便干硬如羊屎(费劲拉不出)、口干、舌红少苔,或伴随腹胀但不痛。
核心问题:津液不足(肠道缺水)或阴虚(体质弱)。
代表药:麻仁润肠丸(软胶囊)
成分:火麻仁(润肠)、杏仁(降肺气)、大黄(少量泻下)+ 白芍(滋阴),温和通便。
特点:适合老年人、产后或长期便秘(非实热型),大便不干但难解的人也可用。
注意:孕妇禁用;实热便秘(大便臭秽、肛门灼热)更适合麻仁丸(含枳实、厚朴,泻下力稍强)。
备选:芪蓉润肠口服液
含黄芪(补气)+ 肉苁蓉(温肾),适合气虚+阳虚的便秘(大便不干但无力排出),更温和。
九、长期腹泻、稍吃凉的就犯?选「涩肠止泻类」
典型表现:腹泻时间长(超过2个月)、大便稀溏或夹黏液、吃凉的/油腻的就加重,伴乏力、四肢凉。
核心问题:脾肾阳虚(阳气不足,固不住大便)。
代表药:固本益肠片
成分:党参、黄芪(健脾益气)+ 补骨脂、肉桂(温肾)+ 炮姜(暖脾),温肾健脾+涩肠止泻。
特点:适合慢性结肠炎、肠易激综合征(遇冷腹泻)的长期调理。
注意:急性腹泻(比如吃坏肚子)不适用;湿热腹泻(大便臭秽、肛门灼热)禁用。
备选:四神丸
经典止泻方,侧重“温肾暖脾”,适合五更泻(凌晨3-5点拉肚子)、腰膝酸冷的人。
十、胃里绞着疼、遇冷加重?选「和胃止痛类」
典型表现:胃痛剧烈(像拧着/揪着疼)、遇冷加重(喝热水缓解)、喜温喜按,伴呕吐清水。
核心问题:寒凝胃脘(胃里受寒)。
代表药:良附丸
成分:高良姜(温胃散寒)+ 香附(理气止痛),专攻“寒凝气滞”导致的胃痛。
特点:起效快,适合突然受凉(比如吃了冰西瓜)后的胃痉挛性疼痛。
注意:胃热疼痛(灼痛、口臭)禁用;孕妇慎用。
备选:胃苏颗粒
偏于“理气止痛”,适合气滞型胃痛(胀着疼、排气后缓解),寒凝或气滞均可,更温和。
十一、嘴里泛酸、烧心?选「抑酸和胃类」
典型表现:反酸烧心(胸口像有团火)、胃脘灼痛、爱吃酸的,或伴口臭、牙龈出血。
核心问题:肝胃郁热(情绪+胃热)。
代表药:左金丸
成分:黄连(清胃热)+ 吴茱萸(疏肝),比例6:1,清肝火、泻胃热。
特点:适合肝火旺+胃热的反酸(比如生气后反酸加重),药味极苦但见效快。
注意:脾胃虚寒(吃凉的腹泻)者禁用;孕妇慎用;反酸严重可搭配铝碳酸镁(西药中和胃酸)。
备选:戊己丸
在左金丸基础上加白芍(柔肝),适合反酸+胁肋胀痛(情绪波动时加重)的人,力量更缓和。
十二、儿童积食、肚子胀?选「小儿专用类」
典型表现:孩子不爱吃饭、肚子鼓、口臭、夜间磨牙、大便酸臭,舌苔厚腻。
核心问题:小儿脾胃虚弱+饮食积滞(家长总怕饿着,喂太多)。
代表药:小儿化食丸(口服液)
成分:六神曲(消面食)、焦山楂(消肉食)、大黄(通腑),消积导滞力较强。
特点:适合食积较重(比如吃了大量蛋糕/肉类后腹胀呕吐),或便秘的孩子。
注意:不可长期用(伤脾胃);腹泻时不建议用(大黄可能加重)。
备选:保和口服液(小儿版)
更温和,适合食积轻(食欲差、轻微腹胀)的孩子,含陈皮、茯苓(理气和胃)。
重要提醒:用药前必看!
辨证是关键:胃肠不适分“寒热虚实”,比如同样是腹泻,有湿热(肛门灼热)和虚寒(怕冷腹泻)之分,用错药可能加重症状!
注意用药禁忌:孕妇、哺乳期女性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(高血压/糖尿病/肝病)需严格遵医嘱;含附子、大黄等成分的药不宜长期用。
及时就医信号: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别犹豫,尽快去医院:
呕血、黑便(可能消化道出血);
腹泻超过3天(可能脱水或感染);
胃痛剧烈+体重下降(警惕胃癌等重症);
发热+腹痛(可能是胰腺炎、胆囊炎)。
胃肠是“第二大脑”,三分治七分养!
用药只是缓解症状,平时少吃生冷油腻、规律吃饭、调节情绪,才是养好肠胃的根本~
转发给总说“胃不舒服”的家人朋友,一起学辨证,少踩坑!
(注:本文仅供科普,具体用药请咨询医生或药师。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炒股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