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文13篇
王维,字摩诘,号摩诘居士,曾任尚书右丞,故世称“王右丞”。他精通音乐,擅长绘画。
李白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少长于四川。天宝初,在翰林院为文学之臣。李白诗情豪放,想象奇特,被后世尊称为“诗仙”。
元结,字次山,今河南鲁山人,天宝进士。安史之乱中,任山南东道节度参谋,保全十五城。后任道州刺史。晚年辞官归隐。
韩愈,字退之,以郡望而世称“韩昌黎”。幼失父母,由长兄嫂抚育成人。在国子监当过教授,然后当上监察御史。最高升到刑部侍郎,因谏迎佛骨被贬往潮州袁州。韩愈主张“文以载道”。
刘禹锡,字梦得,洛阳人。唐德宗时中进士,登博学宏词科。与韩愈柳宗元友善。官至监察御史。后任太子宾客,世称刘宾客。
白居易,字乐天。号香山居士,今陕西渭南县人。贞元十五年进士,官至太子少傅。后任杭州刺史、苏州刺史。主张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。
柳宗元,字子厚,今山西运城人,世称柳河东。贞元进士,授校书郎,调蓝田尉,升监察御史里行。后迁柳州司马。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,并称“韩柳”。
罗隐,本名横,字昭谏,今浙江富阳人。历任钱塘令、节度判官、著作郎等官。诗文多愤懑讽刺、同情人民疾苦。
《隋唐嘉话》是唐代刘餗创作的笔记小说。作品记载南北朝至唐代开元年间史事,以补正史之阙。
《唐摭言》是唐末五代王定保所编撰的古代文言轶事小说。
214.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
近腊月下,景气和畅,故山殊可过。足下方温经,猥不敢相烦,辄便往山中,憩qì感配寺,与山僧饭讫qì而去。北涉玄灞,清月映郭。夜登华子冈,辋水沦涟,与月上下。寒山远火,明灭林外。深巷寒犬,吠声如豹。村墟xū夜舂chōng,复与疏钟相间。此时独坐,僮仆静默,多思曩昔,携手赋诗,步仄径,临清流也。
当待春中,草木蔓发,春山可望,轻鲦tiáo出水,白鸥矫翼,露湿青皋gāo,麦陇朝雊gòu,斯之不远,倘能从我游乎?非子天机清妙者,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。然是中有深趣矣!无忽。
因驮黄檗bò人往,不一,山中人王维白。《王右丞集笺注》
图片
【译文】接近隆冬季节的十二月底,月光和气候却和美舒畅,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。您正在温习经书,我不敢贸然打扰,就独自前往山中,在感配寺休息,与寺中僧人一起就餐,然后便离开了。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,月色清朗,映照着城郭。夜色中登上华子冈,辋水泛起涟漪,水中的月影也随着上下浮动。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,火光忽明忽暗,在林外看得很清楚。深巷中狗吠之声,像虎豹一样有震慑力。村子里传来了夜间舂米声,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。这时,我独坐在那里,随从的僮仆已入睡,想到从前你与我携手吟诗,在小径上漫步,俯观清澈的溪流。
到了春天,草木蔓延生长,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,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,白鸥振翅飞翔,晨露打湿了水边的青草地,清晨麦田里的雉鸟在鸣叫,这一切离我们已经不远了,您能否和我同游?若不是足下天性清隽高妙,我又怎么能以这样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来邀请足下呢?可是这其中有很深的趣旨,不要轻易疏忽错过。
借运黄檗的人出山之便,托他带给你这封信,就不一一详述了。王维敬上。
【简析】王维给裴迪的这封信,描绘了辋川山庄的冬景春色,邀请他来辋川小住。“近腊月下”点明时值隆冬腊月,“景气和畅”说明虽是冬季,却温和舒畅。因为是夜游郊野,整个环境就显得空旷静谧,“清月”“玄灞”抓住冬夜城郊的特点。登华子冈,远眺辋水,水天相接;山村的灯火,明灭可见。静坐冥思,偶尔听见远处传来深巷吠声如豹、山村夜舂之声和寺院稀疏的钟声,回想起与友人携手同游的旧日时光,眼前清冷寂寥的时光自有一番野趣。接着开始畅想即将来临的春天。春草勃发,春山翠绿;鲦鱼出游,白鸥矫健;“雉雊麦苗秀”,“夕露沾我衣”。可得其中深趣的人,除了你裴迪这样“天机清妙者”,还能有谁呢?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山庄,裴迪是他的挚友,他们曾一起在辋川山庄“浮舟往来,弹琴赋诗,啸咏终日”。作者写冬景之“景气和畅”,主要寄托对故人深深的怀念之情;写春景之“草木蔓发”,是强化邀约的诱惑力,希望他一定能来。
215.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李白
夫天地者,万物之逆旅;光阴者,百代之过客。而浮生若梦,为欢几何?古人秉烛夜游,良有以也。况阳春召我以烟景,大块假我以文章。会桃花之芳园,序天伦之乐事。群季俊秀,皆为惠连;吾人咏歌,独惭康乐。幽赏未已,高谈转清。开琼筵以坐花,飞羽觞shāng而醉月。不有佳作,何伸雅怀?如诗不成,罚依金谷酒数。《李太白集》
图片
【译文】天地是世间万物的客舍,光阴为古往今来的过客。人生飘浮无常,好似梦幻一般,欢乐的日子能有多少呢?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里游玩,确实是有道理的。况且温暖的初春季节以烟花春色向我发出邀请,大地赐予我各种美妙的图景,我们在这个美好的桃花芳园聚会,依照族亲的长幼秩序而共叙天伦之乐。诸弟英俊颖秀,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,而我作诗吟咏,却自愧不如谢灵运。对幽静美景的品赏还没结束,高超的议论又转向玄远清妙。摆开宴席,坐在花间,大家相互举送着雀鸟形的酒觞,醉倒月下。此刻如果没有好诗,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?倘若有人作诗不成,就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,罚酒三斗。
【简析】《古诗十九首》之十五有云:“生年不满百,常怀千岁忧。昼短苦夜长,何不秉烛游?”这样,夜宴的原因不言而喻。“阳春”用她的“烟景”召唤我,天地把她的“文章”献给我,岂容辜负,因而更应该夜宴。作者与从弟们分别很久,如今相会于在桃李园,阳春烟景,大块文章,开怀畅谈天伦之乐,何等地意气风发。以谢惠连比他的从弟,以谢灵运来比自己。人物如此俊秀,谈吐自然不凡。赏烟景,赏天地间森罗万象,赏桃李芳园,缕缕暗香润身;谈美景乐事,推心置腹,妙语连珠,激情昂扬。春夜之月,桃李之花,兄弟相会,花月交辉,其乐无穷。晋朝富豪石崇家有金谷园,石崇常在园中同宾客饮宴,即席赋诗,不会做的要罚酒三杯。文人雅兴,历历在目。开头“浮生若梦,为欢几何”似有人生如梦的感慨,然写景如画,格调明朗,意境高远,个体生命在春天焕发出勃勃生机。以人生逆旅、光阴匆迫起始,以佳作雅怀、觞咏之乐结尾,别开生面。
216.右溪记 元结
道州城西百余步,有小溪。南流数十步,合营溪。水抵两岸,悉皆怪石,欹qī嵌qiàn盘曲,不可名状。清流触石,洄悬激注;佳木异竹,垂阴相荫。
此溪若在山野之上,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;在人间,则可为都邑之胜境,静者之林亭。而置州以来,无人赏爱;徘徊溪上,为之怅然。乃疏凿芜秽,俾(bǐ)为亭宇;植松与桂,兼之香草,以裨(bì)形胜。为溪在州右,遂命之曰右溪。刻铭石上,彰示来者。《元次山文集》
图片
【译文】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,有一条小溪。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,汇入营溪。溪水触抵两岸,两岸皆奇石。这些奇石有的倾斜嵌叠,有的盘曲回旋,没法用言辞描摹它们的形状。清澈的溪流撞击岩石,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,水流回旋倾泄而下;岸边蓊郁的树木和青翠的竹子,浓荫带风,互相掩映。
这条溪水若是流经空旷的山间田野,是隐居山林不肯做管的人游玩和居住的理想之地;如果它适逢人烟密集的地方,或许就是都会城镇的胜地,仁者休憩的园林亭台。但是,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,还没听说有人来欣赏、留恋这条溪水;我在溪水边踱来踱去,为它秀色迷人而无人问津所叹惋!于是调遣人员疏导开通,清除芜杂的草木,建起亭阁屋宇,栽培松桂等名贵树种,又种植了鲜花香草,营造出优美别致的景观。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,便命名为“右溪”。把我撰写的这些文字刻在石上,昭示后来人我的这番用心。
【简析】作者元结在唐代宗时出任湖南道州刺史,对道州城西的这条小溪进行改造美化,使原来的芜秽之处,变为道州可供游览的景区。艺术上虽没有过人之处,在山水中寄托情思,却开创了游记的先河。文中对小溪景色描写十分突出。先写小溪“水抵两岸”的奇石“欹嵌盘曲,不可名状”,点明溪身皆石,凹凸倾斜,姿态万千。再写溪水“清流触石,洄悬激注”,因为溪身皆石,皆为怪石,溪水激石,必然形成动荡回旋之势;激水从高处落下,水花乱溅,犹如“大珠小珠落玉盘”一般惊艳,实乃人间幽境,这也是作者赏爱“右溪”的根本原因。后写岸畔风光“佳木异竹,垂阴相荫”,树皆名贵树种,翠竹实属罕见;好就好在树成荫而能共享,树犹如此,人岂麻木?这就决定动手开发“右溪”。作者勾画了小溪景色之后,禁不住发表议论,寄托情思。两个假设说明,小溪无论在野在乡,都会被人赏爱,偏偏是隐逸者不知其所,肉食者不尚名胜。这与作者长期无人赏爱的遭遇十分相似,而自己对小溪的爱护与治理,正是对开明政治的希望与向往。
217.菊圃记 元结
舂陵俗不种菊。前时自远致之,植于前庭墙下;及再来也,菊已无矣。徘徊旧圃,嗟叹久之。谁不知菊也?芳华可赏,在药品是良药,为蔬菜是佳蔬。纵须(需)地趋走,犹宜徙植修养,而忍蹂践至尽,不爱惜乎?于wū戏hū!贤人君子自植其身,不可不慎择所处。一旦遭人不重爱,如此菊也,悲伤奈何?于是更为之圃,重畦植之。其地近宴息之堂,吏人不此奔走;近登望之亭,旌旄不此行列。纵参歌妓,菊非可恶之草;使有酒徒,菊为助兴之物。为之作记,以托后人,并录《药经》,列于记后。《元次山文集》
图片
【译文】舂陵有不喜种植菊花的习俗。我曾经从别处带来菊苗,种植在前厅的墙根下。之后再来赏菊,菊花已荡然无存。我在菊圃周围徘徊很久,慨叹不已。谁不知道菊花的美呢?粲然开放,游赏如织;既是药材中精品,又可以作为大众喜食的蔬菜。纵然是地皮紧俏,菊花不比他物当先,那就把它移植到别处,精心养护,怎么忍心完全摧毁掉,竟如此不爱惜生物呢?唉!社会贤达立身处世,不能不慎重选择处所啊。一旦不能随乡入俗,招人厌弃,就像这菊花的遭遇,徒致伤悲又能怎么样呢?就这样,我又开辟一片园圃,重新种植菊花。这个地方接近宴饮歇息的厅堂,不会有公堂衙门的差役在此奔波劳顿;这个地方靠近闲时登高望远的亭台,但军队不会在此旌旗猎猎,操练演习。纵使歌妓那样品味粗俗的人,菊花也不是什么讨厌的东西;纵使那些耽溺美酒,以此作乐的人,菊花也还可以点缀环境,聊以助兴吧。我为这个新建的菊圃做了这篇记,托情寄意以警后人,并且摘录了《药经》,写在后面。
【简析】作者记叙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,重新辟地种菊。事虽小,却挖掘出新意,这就是大家手笔。先写移菊、伤菊、惜菊。移菊“植于前厅墙下”,显然碍眼碍事,选错了地方;伤菊是因舂陵没有种植菊花的风俗,土壤环境很不适宜;惜菊是因为爱菊赏菊,有“夕餐秋菊”之雅兴,有“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”的情怀,还有“菊残犹有傲霜枝”的骨气。接着借事发挥,发掘深刻内涵。总结菊花的三大优点:可赏,良药,佳蔬。这样珍贵的植物,可以饱腹,可以治病,可以满足文人骚客的精神需求,洽合人的内心品质。于人人都有益处,怎么忍心“蹂践至尽”!由此想到“贤士君子”的立身处世,“择不处仁,焉得知。”如果不能选择赏识自己的主人,不能选择适宜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,那么就如同舂陵人对待菊花,不知贵,不以为贵,必然遭致厄运。最后落实到重新辟地种菊的主旨上来。选择“宴息之堂”“登望之亭”种植菊花,为娱乐锦上添花,为望远平添秀色。而且避开了案牍之劳之烦扰,旌旗蔽日之凶险。退一步说,菊花即使以歌妓为伍,与酒徒为伴,只能为他们添彩助兴,不会遭致灭顶之灾。祝愿菊花安心开放,祝愿天下士人安居乐业,大展宏图!此为记。
218.马说 韩愈
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故虽有名马,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
马之千里者,一食shì或尽粟一石dàn。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。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shí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
策之不以其道,食sì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,曰:“天下无马!”呜呼!其真无马邪yé?其真不知马也!《韩昌黎全集.杂著》
图片
【译文】世界上先有了伯乐,然后才会有千里马的用武之地。日行千里的马本来是客观存在的,但是能赏识千里马的伯乐却不是时时都有。所以说,虽然有了名贵马匹,也只能在马伕和仆役手里屈辱的生存,最后与平凡驽钝的马一起老死于马棚之中,并不会以千里马著称于世。
马中能够日行千里的,一顿可能耗尽一石谷子。可是饲养马的人,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,没有当做千里马的食量喂养它。可怜这匹马,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,可是吃不饱,没有足够气力,就是有通天的本事也显露不出来。即使想要做到普通的马也不可能,哪里还要求日行千里呢?
驾车的人,不能按照千里马马蹄风疾的特点指使它;饲养他的人,不能按照千里马的食量而充分发挥它的才能;千里马嘶鸣,又不能通晓它的用意。站在千里马面前,挥舞着鞭子,说:“天底下哪里有好马。”难道天下真的没有千里马吗?恐怕是真的有眼无珠,不识千里马啊!
【简析】作者巧妙把千里马隐喻为人才,把伯乐隐喻为慧眼识才之士。有伯乐在就有千里马,没有伯乐,千里马也等同于普通的马。开宗明义强调培养人才,提携使用人才的重要意义。如果没有伯乐识马的观察力,即使有名贵的马,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,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。首先讲发现之难。其次讲饲养之难,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。再次是使用千里马更难,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,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?作者结合自身怀才不遇和穷愁落寞的境遇,表现出强烈的不满。从古到今,爱惜人才,尊重人才,培养人才,正确使用人才,是取得一切胜利的法宝。当权者要有容人之量,用人之能,尊位重禄,使各类人才尽显风流,事业必定有成。
219.送董邵南序 韩愈
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。董生举进士,屡不得志于有司,怀抱利器,郁郁适兹土。吾知其必有合也。董生勉乎哉!
夫以子之不遇时,苟慕义强qiǎng仁者皆爱惜焉。矧shěn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!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,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?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。董生勉乎哉!
吾因子有所感矣。为我吊望诸君之墓,而观于其市,复有昔时屠狗者乎?为我谢曰:“明天子在上,可以出而仕矣。”《昌黎先生集》
图片
【译文】燕赵自古就号称有很多慷慨重义、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。董生参加进士考试,屡次落榜,怀抱着杰出的才能,心情忧郁地前往燕赵地区谋职。我料知你此去一定会受到赏识。董生努力吧!
像你这样有才干却生不逢时,只要是仰慕仁义并且身体力行的人,都会倍加爱护珍惜的,更何况燕赵之士这样做,原本是发自他们的本性呢!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,我怎么能知道那里当下的风气与从前所说的没有差异呢?那就等董生自己去测验一番好了。董生努力吧!我因为你的这次投奔而产生一些感想。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,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,还有像当年高渐离这一类的屠狗者吗?替我向他们致意说:“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,可以出来为国家效力了!”
【简析】文章开头就对董生怀才不遇表示了同情,同时积极赞赏燕赵的古风,说他到了那里一定会遇到知心人,勉励他努力吧,就要找到出路了!“董生勉乎哉!”是对他不甘沉沦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予以勉励。接着又强调燕赵之士,都出自他们仁义的本性,一定会爱惜他。说明董生投奔燕赵有眼力,出路找准了。话题一转,历史上说“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”,现在还是这样吗?风俗人情跟着政令教化而发生变化,现在是反叛朝廷的藩镇教化了多年,自然今非昔比。“董生勉乎哉!”同样一句话,重说一遍,意味深长,仿佛是说:你能否碰到好运,好自为之吧!往下写,再次转弯,托董生代他凭吊乐毅墓。乐毅尽管承蒙燕昭王器重,为燕国立下汗马功劳,却受到燕惠王猜忌排挤,弃燕投赵。即使乐毅这样的大国忠臣也难以契合君王,董生真该三思啊!最后吩咐董生,如果能遇到高渐离那样的豪侠之士,转告他们,现在天子圣明,正是为官好时节。言外之意,千万不能与藩镇同流合污,还是留下来寻求人生正道吧。
220.陋室铭 刘禹锡
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xīn。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dú之劳形。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。孔子云:何陋之有?《全唐文》
图片
【译文】山不在于高低,有神仙入住就能出名;水不在于深浅,有蛟龙出没就能彰显灵气。我住在这间简陋的房子里,我的德行足以使它馥郁芳馨。苔藓漫上了台阶,将其染成翠绿色;芳草透过了帘帷,荡漾着青葱。陋室里与我谈笑的都是有广博学识的大儒,与我来往的绝没有粗俗的白丁。我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,可以阅读金字书写的佛经。没有杂乱的丝竹声搅扰视听,没有庞杂的公文劳顿身心。我这陋室像极了南阳郡诸葛亮的庐舍,酷似成都府扬子云安居的厅堂。孔子说得好:“有什么简陋的呢?”
【简析】这是刘禹锡五十多岁时,被贬和州出任刺史,勤理政务而安居陋室,吟咏铭文以自娱。本篇以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”统摄全文。以山水起兴,把读者带入天人合一的境界。“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”室内室外连接为一体,有天覆地载之壮阔;青苔铺成绿毯,便利迎来送往;碧草装点环境,主动与我亲近。因“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”,以示不同流俗。调琴阅经乐之以静心志,丝竹案牍避之以养性情。举实例诸葛庐、子云亭以铭鸿鹄之志,以圣贤语“何陋之有”作结,山中仙水中龙的抱负昭著矣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炒股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